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1.人類共同的夢想世界

       

一個沒有窮人的世界,有人會直覺認為這是「大同世界」,也有人稱之為「理想國」或「烏托邦」。然而,更多人會說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概念,他如此描述這個理想國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是一個極致美善的國度,充滿了平等與和諧的理想。然而,人們普遍認為,由於人性中存在的私心,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進步的時代與民主的契機

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從封建制度邁向民主制度,從君主專制的天下走向人民共享的世界。如今,我們距離這樣的理想國度已經相當接近了。如果能再多努力一些,或許可以真正實現這個目標,讓代議民主轉型為真正的民主,即「民有、民治、民享」。美國總統林肯提出的這一政治理念,本該成為民主的核心精神。

然而,現行的經濟制度卻讓世界陷入了有錢人主宰一切的困境。有錢人被這套制度造就,進而利用自身的權力鞏固並延續這個制度,導致財富進一步向富人集中,貧富差距愈發擴大,已接近失控的邊緣。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這樣的結構性問題。


過去的共生模型與當代啟示

人類從遠古時期一路走來,經歷過從孤立生存到集體生活的轉變。我們的祖先曾生活在一個共同分享的社會模型中,彼此合作以對抗猛獸和自然災害。傳統原始部落的生活形態便是這種共生模式的縮影:他們共同狩獵、搭建住所、耕種採集,互相照顧與扶持,形成了一種永續生存的小型烏托邦。

儘管許多人認為這些部落文明落後且原始,甚至與「野蠻」劃上等號,但我現在不再這樣認為。因為如果一個文明無法永續生存,那無論擁有多先進的科技與物質,也難以稱之為真正的「文明」。那些能夠千年不變的社會形態或許更接近終極狀態,而非需要不斷修補缺陷的「進步」。


超越制度的願景

不論是烏托邦、理想國,還是大同世界,這些理想的終極目標都是讓人人過上平等而快樂的生活,遠離恐懼與不安。我相信這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然而,當我們嘗試付諸實現時,卻面臨無數困難。

私有制度的形成,使地球上的資源逐漸被少數人掌控;國有制度的產生,也進一步阻礙了資源的自由流通與公平分配。要實現理想的平等世界,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對現行制度的批判,更需要超越私有與國有的局限,重新思考如何分配和管理資源,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全人類的社會。


總結

這篇文章以理想國度的探討為中心,結合歷史與當代的視角,指出人類對平等與和諧的渴望。希望這樣的夢想能啟發更多人反思並實踐,為實現大同世界邁出具體步伐。


===============================
本書目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