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宣言中提到:「人皆生而平等」這句話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要實現人皆生而平等,必須加上一句:「資源公平分配」。如果沒有資源公平分配,就沒有人皆生而平等的問題存在。因為有些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生在貧困家庭,這樣的不平等是從出生就注定了。我們的制度長久以來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這恰恰是根本的問題。
在過去的遠古時代,世界上的所有資源是人人可以自由取用的,森林供應了所有人類的生活所需,沒有人能獨佔資源,亦沒有人會排除他人使用。然而,隨著組織和國家制度的建立,資源逐漸被某些人或群體獨佔。過去,人們可能通過武力搶奪,後來則通過金錢購買。但是,從理性上來看,誰有資格用任何手段去排除他人的使用權?這些自然的資源,誰有權為它們定價並將其販售?這些基本的生存資源被私有化,排除了其他人的使用權,這是否應該支付代價呢?
現實上,我認為應該沒有誰有這個權利。人類應該正視這個問題:資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與正義?地球上的資源不應該屬於某些人或國家獨佔,而應該由所有人公平分配。現行的經濟制度無法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反而讓資源成為少數人或國家的私有財產。這正是世界無法邁向大同的根本原因。「資源公平分配,人類生而平等」,這才是人類邁向幸福和平的基礎。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應該去除「弱勢者」這一標籤,也該摒棄偽善和慈善的觀念。這個世界上只有資源匱乏者,並沒有所謂的弱勢者。因為「人皆生而平等」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社會福利機構及政府的社會福利單位,應該更名為「資源補給站」或「資源分配中心」,不要再讓需要幫助的人背負社會的異樣眼光。真正公平的社會應該是致力於資源的公平分配,無論是教育還是生存所需的資源,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公平分配。然而,要實現這一步,仍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渡期,因為人類已被錯誤的經濟制度控制了太久,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在這個制度下被忽視了。
當今人類自豪的高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公司組織,並非為了人類幸福而發展,而是為了集中財富、取代人類。人類工作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賺取金錢,而在於尋找一條真正幸福的道路,解答人類最終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要往何處去。人類短暫的一生極為珍貴,從古至今,人們不斷追尋自身存在的謎團,但當人類越接近答案時,卻迷失於自己所構建的社會經濟價值。
有多少人真正覺察到,主流社會所構建的價值觀,正在侵蝕人類的智慧與理性?人們迷失在對財富和權力的無謂追求中,卻忽略了自身心靈的存在。唯有當人們真正理解主流經濟與發展趨勢背離了人類幸福的真正方向時,人類才能朝向精神文明的正確道路發展。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道路?正確的道路是讓人類能夠永續與自然共存的道路。科技發展應該讓所有人都脫離被奴役的工作,讓人不再屈就於為生存而工作,而是為了價值而工作。傳統的思維告訴我們,工作體現了我們的價值,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便是同樣的工作,薪水卻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另一方面,有些工作無法換取金錢,卻深具意義——比如照顧孩子和家庭、撿路上的垃圾、或是作為公益服務的志工。我們無法用薪水衡量這些工作的價值。今天,我們常見人們無法忍受不工作卻能有薪水生活,街頭的乞討者常受到鄙視,而托缽的僧侶卻獲得尊敬。這些情況表明,為生存所需的工作與社會的觀感存在不平等。
今天我們所要闡述的並非是鼓勵人們不工作,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制度也不是要人們過上懶散的生活。相反,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今的工作已經偏離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許多的製造業是在破壞環境、浪費資源,並且其目的並非滿足人類生存所需,而是消耗人類的時間。許多行業摧毀了森林,將生產作為取代自然的手段,這是極其不智的。科技應該首先服務於人類的生存需求,確保食物、水源不會匱乏。然而,當今的經濟發展過分集中於追求金錢,政府與個人均陷入負債泥潭。這樣的思維應該終結。
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社會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實現資源公平分配,讓每個人都能生而平等。職業應該平等,專注於人類自身的價值,而金錢只是一種換取生存所需的交換介質,並非工作的目的,更不是衡量人類價值的標準。要實現這一目標,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將是我們邁向這一理想的最重要一步。
本書的目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