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讓人們重新思考工作的價值
工作不再僅僅是為了生存,應該轉變為為了創造價值而工作。人類長期被限制於「為生存而工作」的思維中,這已經根深蒂固。改變這種思維需要教育體系的調整,使人們明白,工作的真正價值不只是賺取薪水,更在於創造對社會或個人的有益影響。重新定義工作的價值,並讓人們意識到可以為更多有意義的事物投入,而不僅僅是生活所需。
(2) 所有權的思考應該被打破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所擁有的一切物質,無論是房子、車子,甚至是金錢,都是短暫的,都是借來使用的。擁有權的概念應該被重新定義,不必強求擁有所有物品,而是更靈活地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便利。物品可以租賃,房子可以住,車子可以共乘。這不僅能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自由,也能減少因擁有權而導致的競爭與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 如何讓企業改善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
政府可以設定逐步過渡的規範,鼓勵企業轉型為社會企業,這些企業的盈餘應該用來回饋社會,提升員工福利,並改善工作環境。大型企業若無法轉型為社會企業,則應提高稅率,這樣可以逐步改變資本主義中的不公平競爭,促使企業在提供產品的同時,也能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對待員工。工會制度的實施也應該加強,讓員工有更多發言權與決策權。
(4) 稅制調整的說明
在基本收入制度下,稅制將進行調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最終廢除個人所得稅。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稅和社會企業捐款,這些將成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土地租稅、公地租賃、空屋稅等將更精確地反映土地使用的實際價值,並回歸社會需求。而能源使用、公共資源使用等也會成為輔助稅收來源。這樣的稅制將簡化政府運作,減少浪費,並使政府能更高效運作。
(5) 產業轉型與能源規劃
隨著基本收入制度的實施,對於能源使用和產業模式的轉型也將變得尤為重要。台灣應該向小型綠能電廠和社區型能源供應發展,鼓勵環保節能的製造業,並逐步淘汰大規模、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這將不僅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也能促進更多的低耗能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生產過剩和浪費將逐漸減少,產業鏈的結構將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6) 法律制度的調整
為了實現更加完善的民主制度,台灣需要推動直接民權的改革,實行創制與複決的直接民權。這樣能夠使人民擁有真正的決策權,避免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而阻礙改革。創制權讓人民直接參與法律的制定,複決權能夠否決不符合民意的政府決策。這是提升人民民主權利,減少政治腐敗的關鍵。
(7) 經濟方向的改變(從無限利潤增長轉為循環經濟)
隨著基本收入制度的實施,台灣的經濟將轉向循環經濟模式。這意味著不再追求無限的利潤增長,而是將焦點放在提高糧食自給率、基本民生物資的在地化生產等。這樣的模式能夠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減少不必要的生產與浪費,也能夠有效提高環保意識。GDP將不再是唯一的經濟指標,而是會引入更多衡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指標。
(8) 城市規劃的變革(地區性循環城市)
隨著基本收入制度的實施,城市的規劃將不再依賴大規模的都市化發展,而是朝向更小型、地區性的循環型城市發展。這些城市將結合生態農業,促進低污染、低浪費的生活模式,並且可以有效減少自有車輛的使用,提升大眾交通系統的效率。城市不再是單純的商業與工業中心,而是將融入更多的自然與社區元素,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9). 教育制度的調整
現行教育制度是國家為了培養合格國民而設計的,教育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過程,而學習則是學生自我吸取知識的過程。新的制度應該用「學習」取代「教育」。以簡單的比喻來說,過去的教育像是一份套餐,無論是西式還是中式,學生都無法選擇;而新的學習模式就像自助餐,學校提供知識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學習的方向。不再需要透過聯考來選拔學生,若學校無法提供足夠吸引學生的課程,將會被學生淘汰。文憑將不再是唯一的標準,能力證明將取而代之,並且會有專門的驗證考試來發放證明,這樣可以確保人才不會與社會脫節。
基本收入制將實現工作無貴賤之分,工作只分為對社會貢獻大與小。過去,勞力工作往往收入低,將會有徹底改變。這個世界過去習慣於「笑貧不笑娼」,然而當勞力工作的收入與其他工作持平時,人們對這些工作的看法將會改變,這些工作對社會的貢獻,甚至比某些白領工作還要高,值得更多的尊敬。學校將更能夠吸納社會中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教授課程,未來可能會有工匠大學或技工大學,專門培養各行各業的專才。
過去,教育主要聚焦於記憶知識,現在的學習應該更側重於思辨、分析、轉化和應用。傳統教育系統強調的有限應用程式邏輯,只能解決簡單的單一答案,卻無法進行複合式的高階運算。就像我們發展AI智慧一樣,必須首先給予大量的資料,再透過規則分析和歸納方式來提升智慧。這種方式的思考模式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不斷進行比對與學習。對於人類而言,除了基本工具技能,應該更重視思辨與應用能力的培養。隨著科技發展,標準答案的教育已經不再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求,學習應該注重於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
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雲端資料與遠端學習已經不再依賴傳統的龐大學校建築與設備。雖然一些實驗設備與特殊課程仍然需要硬體支持,但許多課程可以通過雲端學習來完成,這樣可以降低學費,減少無用的建築與維護費用。學校可以實行區域共享制度,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意產業的發展中。
(10). 選舉制度的改變
隨著創制與複決權的推動,無論是國家政策、法律還是地方自治,人民將不再只是聽候選人說要爭取經費或建設,而能夠親自決定政策的內容。地方政府的收支編列將不再由政治人物主導,民眾可以提出建議或直接否決不合適的提案。這樣的權利將迫使選舉候選人重新思考,他們必須關注的是人民的實際需求,而不是單純的政治利益與選舉策略。這樣的制度設計將強化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實現民主的核心價值。
透過基本收入制的實行,民眾的生存保障將不再依賴工作,而是基於社會的公平資源分配。選舉將不再是關於短期利益的爭奪,而是更關注人民的福祉與社會的長期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
(11). 文官制度的改變
政府的施政效果,應該不再以GDP等經濟指標為主,而是應該關注其對人民實際福祉的貢獻。當前的政府預算往往過於倚重短期效益與可見的成果,這導致許多需要長期投入的計劃被忽視。像是社區總體營造這樣的長期性計劃,雖然有其社會價值,但由於預算必須在當年消耗完畢,結果往往是短期內看不到顯著成效,甚至會留下未來需要維護的問題。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現行的文官考選制度,該制度過於強調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公務員應具備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未來的文官選拔應該更加注重個人的價值觀、抗壓性以及對公共服務的熱忱。在基本收入制度實行後,公務員的薪資保障已經不再依賴經濟發展,這對政府機構的運作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對文官制度的重新設計應該著眼於選拔那些能真正解決人民問題的人,而非僅憑學歷與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
======================================本書目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