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3.甚麼是貧窮甚麼是富有﹖

貧窮與富有的定義

貧窮與富有,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認為,貧窮就是「沒有錢」,而富有則是「擁有很多錢」。但究竟擁有多少錢才算富有,少於多少錢又算貧窮呢?這似乎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不過,如果一個人連一毛錢都沒有,那麼他一定可以被視為「沒有錢的人」吧。

然而,沒有錢的人不一定是窮人。有些國家的財產並非用錢來計算,而是以羊或牛等物品為單位。例如,在某些原始部落中,人們並不使用貨幣,且並無富人或窮人之分,大家只是依賴自然環境和互助合作來生存。回到台灣的現行制度,若以收入來劃分,會有「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而中低收入戶以上則為「中收入」與「高收入」。每個地方政府的標準有所不同,這些標準通常根據地方的平均收入來設定。但這樣的制度能夠幫助所有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這套制度要求收入不足的人提出申請,而且審核標準非常嚴格,結果很多人被排除在適用範圍之外。即使收入很低,為了防止弊端,政府還將所有人的收入視為擁有最低收入,並以健保的最低級投保薪資作為虛擬收入來衡量。此外,只有當家庭中有無工作能力的小孩或高齡老人時,才會做進一步調整;但不會將負債考慮在內。

政府施政中的制度問題

在政府的施政過程中,不會有同情票,政策的執行往往不會顧及人道理由。我們無法僅僅依賴同情心來說服政府,亦無法期望有錢的宗教團體能夠出手相助,因為這些問題根本是制度的問題,而非單純的同情心問題。部落社會可能能夠不存在貧窮,但民主社會是否也能實現這一點呢?

回顧歷史,過去在殖民或封建社會,勞動力往往由奴隸來提供,弱勢群體可能被迫成為奴隸,這種制度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近代才被廢除。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重勞動的工作被機器取代,窮人則被分派到次級勞動工作,從工廠到科技廠,工人身份從作業員、工程師到科技新貴,名詞改變了,但勞動的本質和貧富差距卻並未完全改變。有些勞動者仍然低收入,而他們的生活境遇並未得到本質改善。

農業與貧窮的關聯

再來談談農業。古時候,農民的生產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稅收通常以穀子的重量來計算。在豐年的時候,農民能夠吃飽,但在飢荒的年份,他們則可能會吃不飽,甚至餓死。政府的主要責任就是保證農民能按時繳納稅收,這是根本的「貧窮」問題。

進入現代,台灣的農民面臨困境。早期農民雖然困苦,但仍能勉強養家糊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即便耕作,也難以維持生計,很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仍兼任農業生產。至於那些為何不願意賣田的農民,大多數原因在於老一輩的傳統觀念:土地是家族的根基,賣田意味著切斷與土地的聯繫。因此,即便土地收入無法支撐生活,他們還是選擇繼續耕作。

雖然有些人將土地賣掉,並將其轉為其他用途(如建設),但對於許多農民來說,土地仍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下,除非情勢迫使,否則沒有人願意賣掉土地。儘管有些農民因此陷入困境,甚至土地價格過低,難以支撐家庭建設,這仍是一個事實:農民依舊是窮人

即使少數農民通過徵收土地而變富,但這類案例極為罕見,像是新竹六家地區的徵地案例,土地的低價徵收使得大多數人無法因此致富。土地被徵收後,由於土地價格較低且無法再耕作,最終受益的往往是建商和炒地者,而農民則變得更加貧困。這也是貧富差距擴大的過程之一。


=======================
本書目錄連結